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新闻

老旧小区宅间绿地改造的四种情境化设计策略

发布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5-07-31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小区宅间绿地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空间割裂、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不同现状条件,需采取差异化改造手法,以激活空间潜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下是四种典型情境的改造策略:
情境一:绿地宽而通道窄——压缩绿地,植入复合功能
      当宅间绿地宽度充足但人行通道局促时,可适当压缩绿地边缘,增设林荫停车位。通过乔木遮荫+嵌草铺装的形式消隐静态交通,既解决停车需求,又保留生态渗透性。同时优化通道宽度至1.5米以上,满足双向通行,实现“交通-绿化-停车”三位一体。

图片来源于自摄                                                  改造前

图片来源于自制                                                  改造后
情境二:使用率低的封闭绿地——打开边界,植入休憩空间
      对于长期闲置的围边绿地,需拆除封闭绿篱,改用低矮花境或透水铺装软化边界。核心区增设环形座椅、树池平台等设施,结合悬铃木、国槐等遮荫乔木打造林下休憩区。通过“去边界化”设计吸引居民进入,将消极绿地转化为社区客厅。

图片来源于自摄                                                  改造前

图片来源于自制                                                  改造后
情境三:小区边缘宅前绿地——融合软硬景,塑造开敞界面
      位于小区边缘的宅前绿地往往与城市道路割裂。改造时可拆除原有栅栏,采用微地形+耐践踏草坪延伸视觉空间,穿插硬质广场与休闲台阶。通过“软景硬做”手法模糊边界,形成兼具展示性与实用性的开放绿地,增强小区与城市的互动性。

图片来源于自摄                                                  改造前

图片来源于自制                                                  改造后
情境四:人不可进入的大尺度宅旁绿地——贯通慢行,激发参与性
      针对面积大但可进入性差的绿地,需打破“只可远观”的现状。通过增设1.2米宽透水慢行步道网络串联空间节点,局部拓展为健身平台或儿童沙坑。保留原有乔木的同时补植观赏草花,形成“可穿行、可停留”的参与式绿地,满足全龄活动需求。

图片来源于自摄                                                  改造前

图片来源于自制                                                  改造后
结语
      老旧小区绿地改造需遵循“诊断痛点-精准施策-功能叠加”的逻辑。通过弹性压缩、边界消解、慢行贯通等手法,将碎片化绿地转化为兼具生态性、功能性与社交性的复合空间,最终实现“小而精、活而暖”的社区微更新目标。
图文|景观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