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新闻

完整居住社区理念:老旧小区改造焕新的核心路径

发布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5-07-28
斑驳的墙体、拥挤的通道、缺失的电梯与匮乏的公共服务,曾是众多城镇老旧小区难以摆脱的标签。当改造的浪潮席卷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居住空间,如何超越简单的修补翻新,实现居住品质的实质性跃升?“完整居住社区”理念的引入,为这场焕新工程注入了灵魂与方向,成为解锁老旧小区新生机的关键密码。
一、理念内核:以人为核心的系统性重构
      完整居住社区绝非空洞概念,其精髓在于紧密围绕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核心需求,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通常为15分钟生活圈),系统性地构建一个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环境宜居、治理高效的生活共同体。它强调的“完整”,覆盖了安全便利的基础设施、丰富可及的公共服务、充足活力的公共空间、和谐包容的社区氛围以及可持续的运营管理机制。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设施老化、功能缺失、服务不足、活力衰退等问题,恰恰是完整居住社区理念致力解决的靶心。
图01 完整居住社区理念图示(图片来源:《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
二、设施筑基:构建安全便利的物理载体
      老旧小区改造的首要任务是夯实基础,补齐设施短板。这要求系统性地更新老旧的水、电、气、路、信等地下地上管线,彻底解决渗漏、堵塞、安全隐患等“里子”问题。在此前提下,需着力提升居住功能:增建生态停车位、立体车库及充电桩缓解“停车难”;推动加装电梯破除老年人“上下楼”障碍;完善无障碍通道、增设适老化设施,体现对“一老一小”的关怀。同时,通过拆除违建腾挪空间、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与社区花园、改造闲置角落为健身区与儿童乐园等“空间再造”策略,显著提升公共环境品质,实现“推窗见绿,下楼进园”的宜居目标。

图02 构建安全便利的物理载体
(图片来源:作者结合《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绘制)
三、服务织网:充盈便捷可及的生活内涵
       设施的完善是骨架,服务的充盈则是血肉。完整居住社区理念要求将便捷、多元的公共服务嵌入改造过程。重点在于织密生活服务网络,引入或升级社区食堂、便民超市、家政服务点、快递驿站等,满足居民日常高频需求。同步强化健康服务保障,嵌入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心理健康支持点、便利药房等,守护居民身心健康。此外,激活文化服务功能至关重要,通过盘活闲置用房打造社区书屋、多功能文化活动室、老年学习点等,滋养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归属感。

图03 完整居住社区与十五分钟生活圈设施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
四、治理赋能:激活可持续的社区生命力
       改造的硬件成果与服务的软件供给,其长效维持依赖于治理模式的创新与社区生命力的激活。关键在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协调作用,有效统筹各方资源与力量。核心是推动居民深度参与,通过成立或强化业委会/物管会,搭建“小院议事厅”等协商平台,确保改造方案及后期管理充分体现居民意愿,并积极探索“信托制”等新型物业模式提升服务透明度与质量。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如专业物业、养老、托育、商业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可持续运营,政府则需做好政策引导与有效监管,形成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
五、挑战与展望:迈向深水区的思考
       尽管完整居住社区理念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清晰蓝图,其深入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资金可持续性是首要难题,大规模改造与长效运维需巨额投入,亟需探索更灵活的政府补贴模式、市场化运作路径以及居民合理分担机制。空间腾挪瓶颈普遍存在,老旧小区用地紧张,新设施落地困难,要求更精细化的规划设计、立体空间的高效利用以及与周边资源的整合共享。凝聚居民共识是重要前提,改造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意见协调难度大,需依赖更充分的前期沟通、透明的信息公示以及灵活的补偿安置方案。最后,服务长效运营是持续活力的保障,引入的社区商业、养老、托育等服务需建立具有韧性的商业模式和严格的监管机制,防止服务“昙花一现”。
       老旧小区改造,本质是城市肌理的更新与社区活力的重生。完整居住社区理念指引我们超越“头痛医头”的碎片化修补,转向以居民全生命周期需求为牵引的系统性、整体性提升。当安全便利成为底色,触手可及的服务成为日常,活力共享的空间成为纽带,协同共治的氛围成为习惯,老旧小区才能真正实现从“有居”到“优居”的华丽蜕变。这不仅关乎居住品质的飞跃,更是一座城市温度、治理智慧与文明高度的生动体现。完整居住社区理念,正点亮城镇老旧小区焕新的未来之路。
图文|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