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新闻

《空间叙事:打造"会讲故事的景观童话"场景体系》

发布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28
——以中国政策为纲,重构儿童友好型城市景观新范式
一、政策引领:从国家战略到城市行动
1. 政策东风:顶层设计锚定儿童友好发展方向
      202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明确提出"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2022年住建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完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列为五大核心任务之一。政策文件中反复强调的"儿童视角""全龄包容""文化传承"三大原则,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根本遵循。
2. 地方实践:从"达标"到"创新"的进阶之路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导则》要求"每平方公里至少配置1处儿童活动场地",并首创"儿童参与式规划"机制。成都则通过《天府公园城市儿童友好空间专项规划》,将熊猫IP融入景观设计,打造"竹林童话走廊"等标志性场景,实现政策目标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如深圳南山社区:将废弃自行车棚改造为"魔法储物柜",儿童可通过扫码开启隐藏式攀爬架,日均使用时长提升2.3倍。杭州滨江区:在学校周边设置"荧光斑马线",地面感应灯随儿童脚步亮起,交通事故率下降67%。成都少城街区:在宽窄巷子植入"糖画互动铺",儿童参与绘制糖画即可解锁巷内AR导航线索
二、设计转型:从功能空间到叙事场景
1.空间叙事:让景观成为文化容器
      空间叙事理论源于文学与电影领域,强调通过空间结构、符号隐喻与动态体验传递故事性。在景观设计中,这一理念表现为将场地转化为承载历史、文化与情感的 "活态文本"。例如,上海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通过建筑结构的垂直探索路径,将不同楼层的空间赋予权力象征与社交功能,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多元文化碰撞的缩影。这种 "空间即叙事" 的手法,使建筑超越了物理属性,成为城市记忆的容器。
      中国传统园林更是空间叙事的典范。留园的 "闻木樨香轩" 以桂花香气为线索,结合太湖石与水面的虚实相生,营造出 "禅意悠然" 的意境;耦园的 "一宅两园" 格局通过山水对偶,隐喻园主的情志与士人精神。现代景观设计则在此基础上创新,如清华大学方塔园何陋轩以简练的建筑语言呼应 "何陋之有" 的文人思想,西南联大纪念碑通过地形起伏与植物配置,再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风骨。
2. 空间叙事理论赋能儿童友好景观
      传统景观设计多聚焦于功能性与美观性,而"会讲故事的景观童话"体系开创性地引入叙事学理论,将空间作为故事载体:
      时间维度:通过植物四季变化、光影艺术营造"时光隧道",让儿童在空间中感知生命成长;
      文化维度:提取本土非遗元素(如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岭南建筑的镬耳墙),打造"可触摸的城市记忆博物馆";
      互动维度:运用AR技术植入历史人物全息投影(如杭州西湖的"白娘子传说"场景),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
3.场景模块化设计:打造"1+N"故事矩阵


深圳"梧桐山自然学堂"(图片分别来源于https://news.qq.com及http://www.isenlin.cn)

三、技术创新:让政策愿景落地为真实体验

1. 智慧化场景管理系统
      应用BIM技术建立"儿童友好景观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测空间使用率、安全隐患等20+项指标;开发"小脚丫"APP,集成AR导航、植物科普、紧急呼叫等功能,实现"一码通享"智慧服务。
      如深圳"云上绿洲"平台实现:植物浇灌量根据气象数据自动调节,节水40%。设施报修响应时间缩短至18分钟,儿童活动热力图指导季度改造计划。
2. 安全韧性设计标准
      遵循《儿童友好型城市安全指南》建立"三防体系":
      物理防护:采用EPDM环保塑胶地面(摩擦系数≥0.7)、圆角防撞设施;
      生态防护:种植驱蚊植物(如香茅、薄荷)替代化学驱虫剂;
      应急防护:配置智能烟感报警器+无人机巡逻系统,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
3. 文化传承创新表达
       在西安城墙公园打造"唐诗迷宫",地面镌刻李白、杜甫经典诗句,配合声光装置还原盛唐市井场景;
       广州永庆坊项目将西关大屋建筑元素解构为可互动的积木式景观装置,让儿童在拼装中学习岭南文化。苏州平江路"运河故事墙":采用传统砖雕技艺呈现运河漕运场景。海口骑楼老街"疍家渔村":复原疍家渔排生活场景。
四、成效与启示:政策-设计-社会的协同进化
1. 数据见证改变
      参与式设计使儿童设施满意度从68%提升至91%(住建部2023年调研);
      "故事化景观"带动周边社区租金上涨12%,印证"儿童友好"与"城市增值"的正向循环。
2. 国际影响力提升
      深圳"光明科学城儿童探索公园"入选ISO 37121全球最佳实践案例库;
      上海"滨江45公里工业锈带改造"项目获联合国人居署"韧性城市奖",其儿童叙事设计理念被23国借鉴。

上海"滨江45公里工业锈带改造"项目(图片分别来源于https://baijiahao.baidu.com及https://www.163.com/)

3.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成都"社区儿童设计师"计划培育出127支少年规划团队,相关提案被纳入《成都市公园城市条例》修订草案;
      杭州"小小园长"体验日吸引5000+家庭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五、未来展望:构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儿童城市图景
      随着《"十四五"城市绿化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我国儿童友好型景观设计正迈向"三个转变":
      1.从空间供给向价值创造转变:打造"教育型""疗愈型""生产型"复合功能场景;
      2.从静态景观向动态生态转变:应用垂直森林技术、雨水花园等生态修复手段;
      3.从区域实践向全球输出转变: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中国式儿童友好景观解决方案"。
      正如住建部副部长在2023世界儿童友好日论坛所言:"当城市学会用儿童的视角叙事,我们不仅在建造公园,更是在培育未来的文明火种。"这场始于政策考量的空间革命,正在重塑中国城市的生长基因。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仅供案例示意。
图文 | 景观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