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新闻

银发安居: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适老化实践与人文思考

发布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17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浪潮"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18%,其中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长期居住的社区中安度晚年。然而,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无障碍设施缺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安全、便利、社交需求形成尖锐矛盾。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适老化元素运用,因而不仅是一项建设工程,更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民生举措,关乎千万长者的生活品质与生命尊严。
      适老化改造的核心在于理解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生活需求。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出现衰退,老年人往往面临视力减弱、腿脚不便、平衡能力下降等共同挑战。这些变化使得寻常的台阶、湿滑的地面、昏暗的灯光都成为潜在危险。同时,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孤独感、对熟悉环境的依赖心理,以及继续参与社会生活的渴望,共同构成了老年人特殊的心理图景。适老化改造的本质,正是通过物质环境的优化,回应这些特殊需求,支撑长者保持自主、安全、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在室外公共空间改造中,无障碍通行系统建设是基础性工程。这包括平整路面、设置缓坡代替台阶、在必要位置加装扶手等。例如,通过全面消除小区内的高差障碍,增设连续无障碍通道,使坐轮椅的老人也能自由到达每个公共区域。同时,适老化改造还需关注细节关怀:增加夜间照明亮度并调整色温以适应老年人视觉特点;设置休息座椅间隔不超过50米,方便老人随时歇脚;选用防滑铺装材料减少雨天摔倒风险;增加绿化遮荫营造舒适户外环境。这些措施共同构建起安全友好的室外活动网络。
 
                                                                                                                                   连续无障碍通道                      障碍节点的夜间灯光标识
(图片来源:作者采用AI自绘)
      住宅建筑内部的适老化改造则直接关乎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安全。卫生间是事故高发区,加装扶手、设置淋浴坐凳、采用防滑地砖能显著降低风险。门槛去除、通道拓宽为轮椅通行创造条件。紧急呼叫系统的安装更是生命安全的关键保障,让老年人在突发状况时能及时求助。值得注意的是,改造不仅要考虑当前需求,还应预留"未来适应性",如预埋扶手安装基座、采用可拆除隔墙等,为可能进一步恶化的身体条件做好准备。
 
公共卫生间无障碍设施                      户内紧急呼叫系统
(图片来源:作者采用AI自绘)
      社区配套服务的适老化升级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在有限的公共空间内创造多元适老场所,需要精巧的设计智慧:将闲置自行车棚改造为邻里交往空间;利用边角地块设置适老健身器材;引入社区食堂解决独居老人就餐难题。例如,将存量空间中的第一层建筑改建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助浴、康复、餐食、娱乐一站式服务,成为嵌入长者生活的支持节点。数字鸿沟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推广智能服务系统的同时,保留传统人工服务渠道,避免将部分老人排除在便利之外。
 
邻里交往空间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图片来源:作者采用AI自绘)
      当前适老化改造仍面临诸多实施挑战。资金投入不足且来源单一,使许多改造项目停留在基础层面;不同专业领域协同不足,导致建筑设计与服务配套脱节;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存在张力,如何既保证基本安全又回应多样需求成为难题。更深层的障碍源于认知层面——适老化改造仍常被视作"附加项"而非"必选项",导致在项目规划初期未能充分整合。
      推进适老化改造可持续发展需要多维度创新。在资金机制上,可探索政府、居民、社会资本共担模式,并建立长期维护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应用上,推广轻量化、模块化改造工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参与模式上,邀请老年人全程参与改造设计,确保方案真正回应需求。管理机制上,将物理改造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形成持续运营的良性循环。

      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深层价值远超工程本身。它代表着社会对长者的尊重与关怀,体现着城市建设从重规模向重品质的转型。当长者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全、自主、有尊严地生活,当每个社区都能成为承载全龄友好的生命场所,我们构建的不仅是适老化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包容性社会。这需要政策制定者、规划设计者、社区运营者和居民共同持续努力,让我们的城市不仅在时间中老去,更在智慧与关怀中成长——最终使得每一个生命阶段都能在与空间的对话中找到安宁与自在。

图文|二分院